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大学简介
也译作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校历史
早期历史
1817年,密歇根大学由密歇根法官在底特律创办成立,学校被称为学术大统殿(Catholepistemiad)或称为密歇根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ia,注:此为拉丁文校名),因为那时候密歇根州尚未成立。牧师约翰·蒙特斯(John Monteith)是学校的创办者之一,也是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当时密歇根正要脱离西北地区而自成一个州加入美国联邦政府。小城安娜堡(Ann Arbor)捐出40英亩(16公顷)土地,希望这块土地成为新的州的府的所在地。但是当兰辛(Lansing)被选定为州府所在地时,这片土地便捐赠给了密歇根大学。在1837年,学校要搬迁至安娜堡要归功于州长史蒂文斯·T·梅森(Stevens T. Mason)。原来的40英亩(16公顷)土地成了如今中央校区的一部分。1841年,由两个教授带领的包括6个新生和1个二年级的学生在内的安娜堡校区的第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1845年,有11个学生在安娜堡校区毕业,成为学校迁往安娜堡之后的首批毕业生。在此后的十年里,学校迅速发展,拥有了很多的院系,学生和毕业生也随之增加。在早年的发展中,密歇根大学摆脱了传统的英式大学的“古典”教学理念,而博采众长,引入了法国和德国的教育理念的精华,和英国的古典理念相融合,把密歇根大学推上了一流大学的地位。到了南北战争时期,连哈佛大学的校长都不得不叹服密歇根大学的先进教学理念。
解散危机
1855年左右,由于农学在全国风靡一时,密歇根州政府计划将密歇根大学拆散,只保留并重点发展农学院,而其它学科迁往州内的其它城市或者和其它小学校合并。时任的密歇根大学校长据理力争:“我们州拥有一所有竞争力的综合性大学要比拥有很多所专科大学好得多!”最终校长的坚持让州政府回心转意:保留了密歇根大学。同时,州政府在首府兰欣另觅土地,开设了一所专门的农学院,即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前身。由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在最初的二十年专攻农业,密歇根大学的农学院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不断流失生源后,最终密歇根大学被迫取消了农学院。这一段历史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密歇根大学和同州的密歇根州立大学会成为文化上的死敌。
规模壮大
到1866年学校的入学率提高到1205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南北战争后的退伍军人。在1870年学校首次招收女性学生。在詹姆斯·布瑞尔·安吉尔(James Burrill Angell)担任学校校长的1871年至1909年期间,积极扩增了学校的课程,包括牙科专业、建筑、工程、政府管理和医学研究。密歇根大学也成为了第一个使用研究方法讨论会的美国大学。
体育盛行
1879年,密歇根大学狼獾队成立了第一支校园队伍(Varsity Team),即密歇根大学的橄榄球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支球队很快便发展成了一支劲旅,并和同为中西部五大湖地区豪强的圣母大学爱尔兰战士队和芝加哥大学褐红色队结下了仇恨。密歇根大学的战歌《凯旋者》就是写于一场对芝加哥大学的胜利之后。随后,其它项目的校园队伍,如冰球、篮球、棒球、足球等也相继成立,最终形成了27支队伍。密歇根大学逐渐在体育方面也发展成为一流大学。到了1902年,密歇根大学以赛季不败的姿态和西海岸的后起之秀斯坦福大学会师第一届玫瑰碗(NCAA系列碗赛的四大碗赛之首),并且在上半场就打了西海岸强敌一个49:0,搞得斯坦福大学下半场不敢出战直接投降,两校一度结怨。密歇根大学于是打破了常青藤联盟,特别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HYP的来历)对冠军的垄断,成为了第一支获得橄榄球全国冠军的非常青藤学校。
一流名校和继续扩张
1900年,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克拉克大学等美国最顶尖的高等院校一起成立了美国大学协会。后来这个协会成为了评判北美各大学是否一流的标准之一。
从1900年到1920年期间,密歇根大学建造了许多新的基础设施,包括牙科和药剂学大楼、化学楼、自然科学楼、希尔礼堂(Hill Auditorium)、大型的医院和图书馆,以及两幢宿舍楼。1920年,学校重组工程学院和100个实业家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以引导学校的学术研究活动。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当常青藤联盟对犹太学生实施配额限制时,密歇根大学成为来自纽约的聪慧的犹太学生最青睐的选择。因此,密歇根大学也被冠以“西部的哈佛大学”的美称。在那以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宣布和平队(Peace Corps)成立时的演讲中甚至谦称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学为“东部的密歇根大学”,而和平队大楼是密歇根的学生活动中心密歇根联盟楼“Michigan Union”的前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逐渐扩大到美国的海军项目,如近炸引信、鱼雷快艇和雷达干扰等。密歇根大学狼獾队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七叶树队也因历史原因结下了仇恨(主条目:密俄对抗)。在1920年代,两校在体育方面展开了军备竞赛,而密歇根大学引以为豪的密歇根体育场就是这段时间的产物。而这种对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仇恨也助长了密歇根大学浓烈的校园文化传统和对蓝色和黄色的忠诚与自豪感。这种传统和自豪感一直保留至今。
校园巨变
这一期间,学校也进行了扩建,其中最主要的是向东北方向(希尔社区)扩展校园。然而与此同时,曾经作为学生们的精神象征之一的帕尔梅湖(即猫池,Cat Hole)和它附近的小山坡(即希尔,Hill)被填平,许多校友因此很是伤感。猫池是一个天然的小湖泊,岸边有长着芦苇的沼泽。这个池子是大一新生入校时接受高年级同学“洗礼”以教育要效忠学校的地方,而小山坡则是重大活动或者比赛之后欢庆的场所。现在,这个小湖和山坡只存在于图书馆的老地图上,以及老校友的记忆里。
到1950年,密歇根大学的入学人数达到21000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即7700人是由美国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支持的退伍军人。随着冷战和太空项目的进行,密歇根大学成为政府保障的战略研究的一个主要承担者,并帮助发展和平核能技术。大量的工作,以及替代能源的研究,都是通过“纪念凤凰项目”(Memorial Phoenix Project)来进行的。
走向现代
在1964年的春季开学典礼上,总统林登·B·约翰逊在他的演讲中概述了他的“伟大的社会计划”(Great Society program)。在20世纪60年代,在密歇根大学有许多的人抗议越南战争以及其它相关问题。在1965年3月24日,一群密歇根大学的教职人员和3000名学生举行了全国首次以教师为主导的“宣讲”,以抗议美国对于东南亚地区的政策。在1966年,针对静坐者的一系列的声音——校园政治党派民主社会,密歇根大学校方禁止静坐。对此,有1500名学生在LSA大楼前等待一个小时,该大楼是校方办公室所在地。
早期的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和著名建筑师奥尔登·B·道琼斯(Alden B. Dow)设计了弗莱明(Fleming)行政大楼,这是在1968年完成。建筑的计划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制定,早期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了对安全性的关注,但在弗莱明建筑的狭窄的窗户,全部位于一楼以上,堡垒般的外观导致了一个校园传闻,说是它被设计到是暴乱的证据。道琼斯否认了这些传言,声称小窗户被设计成这样是为了高效节能。
成就,机遇和挑战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预算拮据,给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社会学和物理科学的研究收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捐助。大学参与的反导弹战略防御倡议,并在南非的投资,在校园里引起了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改造其庞大的综合医院和改善北校区的教学设施。在其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中,学校宣布在过去的10年间已专门拨款4.97亿美元翻新校园里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密歇根大学还十分重视在整个校园内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1989年,密歇根大学狼獾队的篮球队赢下了NCAA全国冠军,至此,密歇根大学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也是至今唯一一所同时赢下过在北美最受欢迎的橄榄球、冰球、棒球和篮球四大主要项目NCAA全国总冠军的美国大学。密歇根大学狼獾队下属的27支不同项目的队伍一共赢下了35个全国冠军,亦位列全国前十。而这些比赛所吸引的观众和球迷也为学校带来了高额的票房收入。
在2000年初期,由于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密歇根大学也面临国家资金支持下滑的状态。底特律的萧条也给大学带来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学校试图保持其较高的学术地位,同时保证学生能负担得起的学费。密歇根大学的管理和工会之间的争议,特别是与讲师的员工组织(Lecturers’ Employees Organization,LEO)和研究生的雇员组织(Graduate Employees Organization,GEO),研究生雇员的工会代表之间。这些冲突导致了工会和他们的支持者一系列为期一天的罢工。学校正在进行25亿美元的建设任务。
院校特色
知名校友
诺贝尔奖获得者
毕业生
-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斯坦利·科恩:美国生物化学家,任教于范德比尔特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杰尔姆·卡尔:美国物理化学家,198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生物化学家与遗传学家,196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休·波利策:美国物理学家,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200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罗伯特·席勒:美国经济学家,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任教于耶鲁大学,201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理查德·斯莫利:美国化学家,任教于莱斯大学,199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病毒学家,曾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195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教职人员
- 卡尔·威曼:美国物理学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查尔斯·汤斯:美国物理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杜克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唐纳德·格拉泽:美国物理学家,毕业于凯斯西储大学,196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马丁·佩尔:美国物理学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诺曼·拉姆塞:美国物理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物理学家,毕业于慕尼黑大学,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194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查理·哈金斯:加拿大医学家与生理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196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裴顿·劳斯:美国生物学家,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6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汉米·史密斯:美国微生物学家,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7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里奥尼德·赫维克兹:俄罗斯经济学家,毕业于华沙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200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劳伦斯·克莱因:美国经济学家,毕业于洛杉矶城市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198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约瑟·布罗茨基,前苏联诗人,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切斯瓦夫·米沃什:立陶宛文学家和外交家,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科学技术界
- 凯利·约翰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第一代主持人。臭鼬工厂研制了许多秘密武器,包括U-2侦察机、SR-71黑鸟式侦察机、F-117隐形战斗机和F-35战斗机、F-22猛禽战斗机等。凯利·约翰逊曾说影响其最大的就是在就读密歇根大学航天系及操作实验室风动那段时间。
- 克劳德·香农:数学家,数位电路之父
- 朱光亚: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 任新民: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 罗伯特·卡里奥:万维网发明人之一
- 吴大猷:中华民国物理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 朱敬一: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研究院董事长
- 张存浩:化学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 邓端理:台湾科学家,曾任职国际商业机器、工业技术研究院
- 刘说安:台湾科学家,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主任
- 张有学:地球化学家,著有《化学地质》,入选20世纪科学界名人录
- 亚瑟·伯克斯:埃尼亚克数值积分计算机的发明者
- 亨利·斯库尔克拉夫特:美国著名地质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印第安人大使。发现了密西西比河源头。
- 詹姆斯·穆克勒斯:数学家,《拓扑学》的作者
- 罗伯特·阿特金斯:医药学家,阿特金斯食谱的创始人
- 克劳迪娅·亚历山大:NASA伽利略木星计划的指挥官和负责人
- 约瑟夫·弗朗西斯·谢:阿波罗计划的负责人
- 肯尼斯·伊拉·奥佩尔:数学家,解决了四色猜想
- 罗伯特·福尔曼:著名工程师,北极星导弹和波塞冬导弹研发组的核心成员
- 约翰·卡西曼:波音公司的试飞员,是世界上第一个驾驶波音777飞行的人
- 伊丽莎白·穆雷尔·格里高利·麦吉尔:世界上第一位女性飞机制造师
- 亨利·波拉克:著名地球科学家
- 雷蒙德·皮尔:老年生物学的奠基人
- 阿明·罗忆诗纳:天文学家,在判定彗星轨道的方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 詹姆斯·艾尔文:阿波罗12号和阿波罗15号宇航员,第一位在月球上驾驶月球车的人类
- 大卫·斯科特:阿波罗计划宇航员,参与了阿波罗8号、阿波罗9号和阿波罗15号任务
- 阿尔弗莱德·沃尔登:NASA试飞员,阿波罗15号的轨道舱驾驶员,被吉尼斯纪录评为“最被孤立的人类”
- 爱德华·怀特:NASA宇航员,第一个太空行走的美国人,在阿波罗计划中牺牲
- 孙晓波:汽车及发动机专家,卡特彼勒中国研发董事长,华晨汽车集团前副总裁、首席技术官
- 道格拉斯·霍顿:地质学家、美国“铜矿之父”
- 约翰·布朗: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
- 李·贾尔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CiteSeer的创始人
- 希德·梅尔:电子游戏之父,设计开发了《文明》、《铁路大亨》、《殖民帝国》、《王牌战机》、《席德·梅尔之铁路》等游戏
- 尼古拉斯·曾斯特姆:Skype的发明人
政治经济界
- 杰拉德·福特:美国第38任总统
- 彭明敏: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6曾参选中华民国总统。
- 陈文成:台湾民主斗士,疑似遭中华民国政府谋杀。
- 李侃如:美国国安会亚洲事务主任
- 安德鲁·迪克森·怀特:美国外交家、康奈尔大学共同创始人
- 王正廷:中国外交家
- 杨志良:曾任中华民国卫生处处长
- 宋余侠:中华民国研考会主委
- 唐英年:前香港政务司司长
- 李鹏飞:香港自由党创党主席、时事评论员
- 朱敬一:台湾经济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 何志钦:曾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部长
- 萧代基: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
- 榊原英资:日本大藏省官员,有日元先生之名。
- 颜庆章:曾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部长
商海企业界
- 拉里·佩奇:谷歌创办人
- 托尼·法戴尔:iPod之父
- 查尔斯·美林:美林证券创始人
- 王中军: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
- 威廉·大卫森:玻璃制造商,底特律活塞队、坦帕湾闪电队老板
- 亚瑟·维尔斯:原芝加哥公牛队老板、底特律奥体中心拥有者
- 迪克·考斯特罗:推特的CEO,也是Google FeedBurner的创始人
人文社会界
文体艺术界
- 麦当娜:美国流行歌手、演员
- 迈克尔·菲尔普斯:游泳运动员,2008年奥运独得八枚金牌
- 迈克·华莱士:美国记者
- 张小虹:台湾作家
- 林昭亮:小提琴家
- 格雷格·瑞安:美国女足国家队前任教练
- 黄东汉:指挥家
- 冯德伦:香港演员、导演及歌手
- 刘玉玲:好莱坞著名华裔女演员
- 汤姆·布雷迪:橄榄球运动员,效力于新英格兰爱国者队,NFL著名四分卫,唯一一位4次夺得超级碗冠军的球员
- 薄·辛巴克勒:著名NCAA橄榄球教练
- 克里斯·韦伯:篮球运动员,篮球历史上的著名五人组密歇根五虎之一,曾效力于金州勇士、萨克拉门托国王、费城76人和底特律活塞等球队
- 朱万·霍华德:篮球运动员,密歇根五虎之一,曾先后效力于华盛顿子弹、迈阿密热火、奥兰多魔术、休斯顿火箭等队
- 贾伦·罗斯:篮球运动员,密歇根五虎之一,先后效力于丹佛掘金、印第安纳步行者、芝加哥公牛、多伦多猛龙等球队
- 吉米·金:篮球运动员,密歇根五虎之一,曾在多伦多猛龙效力
- 乔·达欣:法国歌手
- 杰克·叶伦:作曲家
- 沈佳音:钢琴家
- 张钧量:马林巴琴音乐家、作曲家
- 劳埃德·卡尔:著名橄榄球教练
- 史蒂夫·汉密尔顿:作家,《血色天空》的作者,两次获得艾伦坡奖
- 苏珊·奥尔良:作家,《兰花贼》的作者
- 贝蒂·史密斯:作家,《常青树》(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作者
- 拉里·埃德尔: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 阿兰·戈麦斯:USA Today的著名记者
- 贾斯汀·梅尔:伊拉克足球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出战五次
- 大卫·舒斯特尔: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福克斯和CNN工作
- 菲尔丁·约斯特:著名橄榄球教练
- 吉姆·哈保尔:著名橄榄球教练,曾执教斯坦福大学和圣迭戈大学,并将旧金山49人带入超级碗
- 阿兰·卢登堡: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创始人
- 科菲·奥巴尔:加纳籍足球运动员,司职后卫,曾先后效力洛杉矶银河和华盛顿联队
- 詹姆斯·拜尔德:建筑家,指导了林肯纪念堂的修建
- 约翰·布莱利:剧作家,《圣雄甘地》的作者,奥斯卡奖得主
- 瓦伦汀·戴维斯:剧作家,《34街的奇迹》的作者,奥斯卡奖得主
- 加里·吉尔伯特:奥斯卡奖得主
- 约翰·尼尔森:电影制作者,凭借《角斗士》获得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 约翰·伊尔戈:著名电影录音师,奥斯卡奖和格莱美奖得主
- 卢克·考尔森:英格兰足球运动员,效力于加迪夫城队
- 诺克斯·卡梅隆: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先后效力于哥伦布机员、密歇根雄鹿和底特律城队,曾代表美国青年队参加过世青赛
- 克里斯·巴特盖特:美国著名的印第安民谣歌手
- 杰伊·格尔尼:电影音乐作曲家
- 乔治·福莱恩:美国乡村摇滚乐团指挥官科迪的创始人
- 麦克·凯利:美国当代艺术家
- 尼亚加拉:朋克音乐歌手、画家
- 伊丽莎白·柯斯托娃:小说作家,代表作为《历史学家》
高等教育界
- 查尔斯·韦斯特: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
- 西奥菲勒斯·阿伯特:密歇根州立大学前校长
- 查尔斯·亚当斯:康奈尔大学前校长、威斯康星大学前校长
- 艾德加多·俺家那:菲律宾大学前校长
- 詹姆斯·安吉尔:耶鲁大学前校长
- 斯科拉顿·布鲁克斯:密苏里大学前校长、俄克拉荷马大学前校长
- 威廉·坎普贝尔:加州大学系统前校长
- 强尼·克莱顿:曼荷莲学院校长
- 托马斯·哈斯:明谷州立大学校长
- 陆道逵:马里兰大学校长
- 阿兰·吉尔摩尔:韦恩州立大学校长
- 约翰·迪比亚基奥:康涅狄格大学前校长、密歇根州立大学前校长、塔夫茨大学前校长
- 卡罗尔·文森特·纽宋:纽约大学前校长
- 李恩良:教育家、工程师,浙江大学前副校长、浙江工业大学前校长
- 邓启福:台湾电信学者,国立交通大学前校长
- 本杰明·克拉夫:杨百翰大学的第一任校长